辽宁工人报刊社
 

马背上的最大“斯坦”,慢悠悠

作者:文|佳琳来源:当代工人

俯瞰阿斯塔纳市区的可汗之帐购物中心。

熟悉又陌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亚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在于它离中国并不远,从新疆乌鲁木齐坐火车就能直达中亚五国腹地;但正因为近,让习惯于眺望远方的我们鲜少注视过这个地方,只知道它是由几个“斯坦”组成的,哈萨克斯坦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2023年11月,随着哈萨克斯坦对华免签政策的实施,我和爱人决定去探索一下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度。有网友说哈萨克斯坦是自由的、治愈的、热烈的,在那里旅游无须规划打卡景点,随处走走都会感受到一种“探索”的乐趣。这对于我这种懒得做旅行攻略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美好。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九大国家,古丝绸之路在那里延伸,东西方文化在那里碰撞。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它也是中亚地区较为富裕的国家,首都阿斯塔纳甚至被称为“草原上的迪拜”。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哈萨克斯坦一直都不太在意发展旅游业。

我们将哈萨克斯坦曾经的首都——阿拉木图,作为此次旅行的首站。刚从阿拉木图机场出来,就能明显感受到一股寒意。作为中高纬度城市,那里的植被、气温、人们的穿着以及生活习惯,和俄罗斯都有点儿相像。

阿拉木图市区有许多气势恢宏的苏联建筑,漫步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名人雕像、名人纪念碑、名人故居。一条条美丽的街巷,一座座幽静的公园,都在诉说着这个古老城市的历史故事。

哈萨克斯坦有120多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俄罗斯风格的教堂、中亚各国美食的诱人香气,无不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多元魅力。

哈萨克斯坦男性普遍高大健壮,表情严肃,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刚接触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许距离感,但也有热情的本地人会主动帮助我们提重物。阿拉木图会说中文的人比例相对较高,在那儿停留的3天里,许多会说中文的哈萨克斯坦人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首都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我们旅行的第二站,最吸引我的当数极具未来感的建筑。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塔纳,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已显示蓬勃的生命力。

有人说阿斯塔纳建筑是品牌设计师的拼贴作品,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结构购物中心——可汗之帐,就是古典风与未来感碰撞的杰作;也有人说阿斯塔纳像一座乐高城市,风格迥异的建筑与大量绿地交织在一起,像是用一块块积木搭建而成的。

我们还登上了巴伊杰列克观景塔,俯瞰整个阿斯塔纳。整个观景塔呈树状造型,寓意“生命之树”。观景塔的设计灵感源于哈萨克族的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一棵神秘的生命之树和一只幸福的魔力鸟,它们幸福相依,塔顶的金色球体结构象征着魔力鸟下的金蛋。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很难用相机完全捕捉的国家,那里没有商业化痕迹,生命力直冲镜头。每次按下快门,只能定格有限的美,其他的,都留在了回忆里。

哈萨克斯坦猎人和他的猎鹰。

具象的真

哈萨克斯坦虽地处中亚,但它的自然景观却不逊色于中欧的瑞士。这里有平原、沙漠、河湖、雪山、峡谷,还坐拥数个世界之最。

如果大自然会说话,那恰伦峡谷一定很擅长“岩”语。我在出发前就了解到,恰伦大峡谷是不容错过的一站。这是一道经过恰伦河水侵蚀后,形成的“地球裂痕”。峡谷最宽处达15公里,最深处达300米,全长约80公里,一直延伸到阿拉木图以东约200公里的草原。

那里地质景观奇特,有的岩石如尖塔般直插云霄,有的则像巨人的脸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漫步在这里,仿佛走在月球表面,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纯粹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为了欣赏双重峡谷风光,我们踏进谷底,近距离感受用几万年才逐渐形成的沙石岩层的色彩绚烂、千奇百怪。爬上谷顶,我们又体验到了峡谷垂直高度带来的天地辽阔,整个人都舒展了。我们一边感叹大自然赋予这峡谷绮丽苍凉的“滤镜”,一边听着风拂过岩石的神秘低语,最纯粹的真实在这里变得具象。

作为旅行爱好者,我见过不少森林和湖泊,但当我看到卡因迪湖里倒映着森林时,那种感觉犹如进入梦境一般。卡因迪湖坐落在距离阿拉木图129公里的天山山脉上。一个世纪前,一场地震席卷天山山脉,引发了一场大型山体滑坡,堵塞成一个峡谷。随着时间流逝,雨水填满峡谷,淹没了一片云杉林,形成了宝石般纯净的卡因迪湖。

湖水里,折断的云杉倒立在水中继续生长,树干耸立在水面上,像“幽灵船”的桅杆。我和爱人去的那天,湖面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为卡因迪湖增添了神秘的氛围。潜入湖中的游客说,他在湖底看到了经过百年依然形态完好的针叶,海拔2000米的寒冷湖水,把时间定格成了永恒。

爱人是热衷冒险的科幻迷,他甚至梦想过遨游太空。那次旅途中,我陪他去了科幻迷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拜科努尔。

拜科努尔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克孜勒奥尔达州,是世界第一座、也是世上现存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在这片荒漠中,苏联航天人曾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地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尤里·加加林,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发射场依然活跃在世界航天第一线。

我们参观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爱人体验了一次零重力飞行,他像航天员一样飘浮在实验室里。我们还打卡了尤里·加加林上太空前住过的小屋,遗憾的是,由于没提前预约,未能进入火箭发射现场。“没关系,我还会再来的。”离开拜科努尔时,因为体验零重力飞行还在头晕目眩的爱人,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哈萨克斯坦之行了。

0.5倍速的悠哉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话:“有趣的旅途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流连美景与人文,一半是放逐荒野与风月。”这次旅行,我们体验了帐篷酒店,用我爱人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放逐荒野”。

帐篷没有想象中狭小,我们随意地躺在里面,将生活放慢0.5倍速。躺累了,就在帐篷周围席地而坐,在淡淡的自然气息中,等待与办公室相伴的岁月里曾错过的落日与星空。

除了节奏慢,哈萨克斯坦还让我感受到了难得的秩序感。我是一个离不开水果的人,所以,到阿拉木图第一天,我们就去了绿巴扎市场。市场里,不管是水果、蔬菜、调味品,还是草药、奶酪、肉类等,都摆放得非常整齐,色彩也十分丰富,仿佛走进了一个立体画廊,每个摊位都像一幅油画,有序“描摹”、不争不抢。

阿拉木图的街路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更看不到边走路边吸烟的人。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阿拉木图很注重秩序,也非常有边界感,能够让游客安心感受城市魅力。

在CityWalk(城市漫游)中,我们偶尔会看到有人骑马赶羊。导游告诉我们,在交通不便的地区,马依旧是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斯坦人对马情有独钟,他们自称“马背上的民族”“世界上骑马最多的人”,还把马视作“最忠诚的朋友”。

自小,哈萨克斯坦的孩子便开始学骑马,5岁时还要举行一场骑马礼。在各种节庆活动中,马的身影也必不可少,它们参与庆典,还进行竞技表演。可以说,没有马就没有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哈萨克斯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驯马者,国家北部地区早在5500年前就开始养马、骑马和驯马。人们骑着骏马,赶着牧群,驮着毡房,在茫茫草原上风餐露宿。游牧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马肉和羊肉是最好的能量补给。

如今,虽然哈萨克斯坦人早已结束了游牧生活,但马肉依然是日常生活和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在阿拉木图,马肉在各大超市、肉店都能买到,1公斤马肉售价约合人民币80元,比牛羊肉都要贵。

在哈萨克斯坦,马肉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最具特色的就是“马肠”。制作时,要先把马肠子洗净,然后将新鲜的马肉切成条,加上盐、味精和蒜泥拌好,塞进肠衣里,把两端封住,放在小火上慢炖几小时后,就会浓香四溢。依据所用马肉部位不同,马肠也分为好几种。无论是在总统招待贵宾的宴席上,还是亲朋好友间的聚餐中,马肠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马肠,马肉还能做成大名鼎鼎的哈萨克斯坦“国菜”——别什巴尔马克,意为“五个手指”,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用手享用美食。每逢婚礼、节日等重要时节和场合,“五个手指”都是必不可少的主打菜。

幸运的是,由于团里人数不多,热情好客的当地导游带我们去他朋友家品尝了正宗的别什巴尔马克。女主人在用数小时熬制而成的去骨马肉汤中,加入手擀面片,佐以土豆、盐、青椒、香叶等配料。面片与肉同时入口的瞬间,马肉的清香与面片的筋道令人口齿生香。按当地习俗,我们又畅饮了一杯发酵马奶酒,再喝一口奶茶,那种草原奔驰的快哉顿时袭来,很是惬意。

时至今日,每当想和旁人聊起哈萨克斯坦时,我都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它的美,以及带给人的自由感,都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回忆那段旅行,思绪也会像哈萨克斯坦那没有边际、没有铁丝网束缚的草原一样,开阔得无法想象。这个中亚最大的“斯坦”,唯有亲自来过,才能狠狠与它撞个满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