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五小”创新,民企繁花

作者:文|郜华天来源:当代工人

9月29日,2024年辽宁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决赛在辽宁省锦州市举行。锦州举办省级创新成果大赛的记录又多了精彩的一笔。

为何省赛“常驻”锦州?

自2016年起,锦州市总工会连续8年持续深入开展职工“五小”成果评比活动,不仅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创新交流的平台,也让职工“五小”创新活动逐渐发展成一项深受职工喜爱、企业受益、职企共建共享的活动。

在锦州,“人人关注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已内化为一种执念、一个精神。职工创新热情高涨,平均每年都能提交创新项目260余项;超过90%的参赛企业将职工“五小”创新活动模式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自我创新机制,催生了广泛而显著的集群效应;各级工会也积极组织创新成果大赛,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创新体系。

可以说,锦州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职工“五小”创新之路。一个个小创新、小发明在这条路上聚沙成塔,成为工会的一项品牌工作。

本期面对•锦州市总工会职工“五小”创新活动

李聪(左一)在创新工作室中,带领团队共同孕育创新成果。

新大赛激活小发明

回想起8年前,锦州市总工会启动职工“五小”成果评比活动的初衷,时任锦州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鲍春香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锦州市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都遇到了挑战,我们迫切地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带着疑问,锦州市总工会对全市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生产上遇到了瓶颈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因为激励不足、缺乏发展机会等原因,这些企业的不少职工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消极怠工。

如何激发创新热情呢?锦州市总工会决定从企业和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职工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准入面更广的“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活动无疑是最优选项。通过这种方式,锦州市总工会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人认为创新仅限于实验室里的科研团队,实际并非如此。科研人员完成的往往是大型技术革新,而真正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往往是那些小改进、小创造,这些只能依靠一线职工的智慧和努力。对企业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小创造比大革新更重要。”鲍春香说。

2016年,锦州市总工会第一次把深化推进“五小”创新成果的评比活动,写进了年度重点工作计划。让鲍春香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做就是8年。8年来,锦州市总工会以办赛为抓手,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向前推进,使一项传统工作焕发了新活力,在深度和影响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创新不止于职工。就赛事内容而言,锦州市总工会创新性地将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扩域至两个主要类别:一是“五小”创新成果转化组,二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组。这样的设置确保了一线工人和科研人员都有机会参与竞赛,体现了公平性。

这与锦州市总工会之前的观点吻合。如果不让科研人员参赛,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但若允许科研人员参赛,他们的创新获奖概率可能会远高于一线职工,长此以往就会削弱一线职工的创新动力。而这种双轨制的竞赛模式,能把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最小化,为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给创新成果打分的重任,则由专家承担。通过对往年收到的“五小”创新成果进行分类,锦州市总工会发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电力信息、材料化学、机械制造等几个领域。鉴于锦州的实际情况,他们联系了辽宁工业大学工会,提出了组建专家组的想法。“辽宁工业大学非常认可,也全力支持,每年派出5位专家组成评委打分组。这5位专家不是普通教师,而是相关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专业性非常强。”鲍春香骄傲地说。

2021年6月初,锦州东佑精工有限公司职工孔繁秋,还没有从完成初评申报材料的疲惫中恢复,就收到了进入现场演示环节的通知。他的“五小”成果是一种车载发电机的调节器,能够调节发电功率,提高发电效率。“准备复赛那几天特别紧张,需要赶时间做出成果实物和讲解的PPT,现场还要同时面对几位专家的提问,有一位评委还是我大学时的老师。”孔繁秋说。

让孔繁秋倍感压力的环节,是新增设的路演环节,这是锦州市总工会特色办赛的一部分。“这个环节是对比省赛和国赛添加的,目的就是真正筛选出最出色的创新成果,为后续的比赛做准备,还能促进产学研用的相互融合。”鲍春香说。

在复赛当天,孔繁秋自信地展示了他设计的调节器。他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孔繁秋的车载发电机调节器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收到奖金5000元。

“本来获奖就特别高兴,奖金更是意外之喜。”孔繁秋的激动源自锦州市总工会对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锦州市总工会每年都会划拨专门预算资金,为“五小”活动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并为获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提供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金支持。自办赛以来,他们已经累计发放奖金近70万元。除了奖金激励,锦州市总工会还给所有创新项目领衔人颁发“职工创新示范岗”荣誉称号,从精神层面给予他们认可和鼓励。

正向激励带来的倍增效应逐渐显现。近3年,锦州市总工会共收到职工申报的创新成果1300余项,评选出优秀创新成果352个,选树了1600余个创新标兵和创新示范岗。每项数据大幅增长的背后,是锦州越来越好的创新氛围,以及越发壮大的全民创新热情。

中国航发动力所的选手侯鹏在决赛现场展示与答辩环节,就自己的参赛项目《大涵道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声衬降噪技术》进行讲解说明。

三大模式火焰高

办赛只是第一步。如今,有了完善活动载体和平台的锦州市总工会,开始着手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职工“五小”创新活动体系,“筑巢引凤”,真心为企业和经济发展产生效和能。

“在我们举办的每届省赛中,看着大奖总是被其他城市像张守喜这样的优秀职工摘得,我们也在思考,在个人能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样能让锦州的选手突围?”鲍春香觉得,既然没有单兵作战的优势,那就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很快,锦州市总工会在辽宁省总工会的指导下,结合锦州实际制定了《锦州市总工会服务振兴发展,加强职工创新创造三年工作方案》,坚持创新工作一盘棋思路,统筹开展职工“五小”创新成果评比、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和金牌师徒创新创效奖评选三项品牌工作。

“这三项工作,都是每年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目的都是创新,所以我们考虑把它们结合起来。”鲍春香说,将职工岗位创新、团队创新、传承创新结合,会建立一个相辅相成的创新工作体系。“我不敢断言1+1+1一定大于3,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结合绝不会小于3。”

李聪是华润电力(锦州)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热控专业工程师,在一线岗位上,他不断提出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的创新方案。但由于人力与资源的限制,很多想法难以付诸实践。了解到李聪的困境后,锦州市总工会主动联系到他,不仅鼓励他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还协助他获得了公司的认可与支持,打通向上的通道。有了团队的助力,李聪大展拳脚,不久,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中心。这一创新成果每年可减少脱硫剂支出300万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万吨。

第二年,李聪带着团队共同孕育的创新成果,登上了锦州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的舞台。“在那一刻我认识到,团队对于创新的帮助是巨大的。以前只能一个人闷头搞创新,现在有了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的思路更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更加多样化。”李聪说。过去可能在初赛阶段就止步的他,这次不仅荣获锦州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一等奖,直接晋级省赛,最终还荣获了辽宁省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二等奖。

李聪只是锦州市总工会通过“项目+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师徒”模式多维度发展职工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和金牌师徒获评者成为“五小”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仅创新成果,他们就成功孵化1000余项,创造效益近20亿元。

“对工会而言,开展‘五小’创新活动仅是一项工作,但在企业和职工心里,它的受欢迎程度远超想象。”已是锦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的鲍春香说,“五小”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门槛低、参与度高、易复制推广。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也最能体现万众创新的职工群众主体性,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参与其中,从中获益。

在锦州,主动组织创新、参与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2024年,锦州市太和区和凌海区成功举办了区级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与此同时,金属、汽车零部件、食品、药品等多个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也纷纷举办了内部的“五小”创新成果评比活动。在华润电力(锦州)有限公司,也启动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竞赛。一个多元化的创新体系正在锦州逐步构建。

如今,智能化浪潮正在推动创新迈向新的领域,锦州市总工会也有新的设想。“我们计划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创新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创新成果和信息交流推广的全域化和全息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职工参与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鲍春香说。

创新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也不仅是少数人思考的课题。锦州市总工会正在做的,就是让创新成为每个职工口中、手中“正在做”的事。从被仰望的高山,变成脚下正行的路,这才是职工“五小”创新活动的真正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