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对赢在起跑线上的追捧近乎狂热,导致育儿焦虑不断加剧。其实,早学、早慧、年少有为,未必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取得成功。《福布斯》杂志发行人、记者里奇·卡尔加德,在研究了众多少年有成者和大器晚成者之后发现:“少年成才,并非终生成功的必然前提;大器晚成,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成功的现实。”
年少成才的代价
2017年,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提出了“凋零效应”的概念。他发现,在儿童早期,通过灌输式教育取得的成绩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甚至成为孩子未来成功的阻碍。在他的研究中,那些接受过提前教育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确实更好;但到了高年级和青春期,他们的表现反而不如从未接受过早教的孩子。
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孩子从48周开始训练爬楼梯,另一个从53周开始按部就班地训练,最后他们在54周都能掌握这项技能,但提前训练的孩子,对这件事产生了反感情绪。
反感情绪,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斯坦福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到过另一种情况:少年有成者可能很容易就其早年获得成就的方式,形成一种定式思维,他们会因为信心膨胀而停止学习和进取。不管是产生厌恶情绪,还是骄傲自满,都可能带来“伤仲永”的不良结局。
从一个更普遍的视角出发,人们对年少有成的过度迷恋,还可能带来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危害:导致孩子们心理脆弱,惧怕失败。
在一个本该心存梦想、勇于尝试的年纪,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却在不遗余力地教孩子们拿成绩、得高分、不出错。这势必会让他们害怕尝试,害怕被比较,害怕输给别人。
里奇曾在观察斯坦福大学新生后,痛心地说:“今天的孩子们似乎更脆弱,更容易筋疲力尽。他们都是如愿进入斯坦福的‘人生赢家’,但这几届比往届学生更加害怕失败,害怕评估。大家都想保护好自己,不想被他人评价。”
这些可能就是迷恋年少成才的代价。
大器晚成更科学
实际上,过早培养一个人并不总是有益的。即便孩子已经年满18岁,但他们仍不具备为自己的未来承担全部责任的能力,因为18岁至25岁这个年龄段的个体,通常还未能完全掌握成年人所必需的关键行为能力和素质。
以里奇本人的经历来说,他就是一个大器晚成者。25岁那年,已大学毕业5年的里奇,只能干一些兼职谋生。他没什么志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现赚现吃、仅够糊口的日子越发加重了他心底的自卑感。
直到快28岁,里奇才觉得自己好像从一场“中学时就开始沉睡的长眠中”苏醒过来,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理性地思考,可以像成年人一样行事。于是,他不再沉迷于打发时间的消遣,转而阅读政治和商业报刊,也学会了规划和经营自己的事业。终于在34岁时,他与人联合创办了硅谷首份商业杂志,44岁时成了《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
回看过往,里奇开始思考人生的起点究竟在哪儿,是参加高考成绩不佳, 还是毕业之后碌碌无为?如果这两次失败成为人生的终极评判标准,那现在的他又会是怎样的?后来,里奇和当初那个浑浑噩噩的自我和解了,“毕竟我大脑的前额皮质,也就是行动能力的区域,当时发育得并不十分完善。实际上,我的大脑并没有做好一飞冲天的准备。”
里奇的说法得到了科学家的认可。科研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的大脑至少要到25岁时才会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多数18—25岁的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也不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根本原因。
然而,社会却在这个时候评估他们余生的走向,并要求他们(通过考试、评估、面试)为自己的后半生做出抉择,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种社会预期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许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慢才是快
看来,是时候重新定义18—30岁这个阶段了。随着对大脑发育规律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开始倡导一种更为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他们认为,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我,发展潜能,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限定在某个角色或某条职业路径上。
资深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斯坦就曾提到过“尝试期”。在演讲中他提到:“纵观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大多数并没有一开始就确立目标,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而是在早期涉猎更多的兴趣爱好,进行过更多的尝试,而不是只在乎眼前的得失。”
爱泼斯坦认为,延迟专业化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这能很好地缓解家长焦虑的心态。家长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怕孩子学得比别人晚,会落后,不容易在将来获得成功。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有的时候慢才是快。
爱泼斯坦举出了网坛巨星费德勒的例子。小时候,费德勒的父母并没有为他制定特别的体育培训计划,而是鼓励他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当费德勒十几岁最终决定放弃其他运动专攻网球时,其他孩子已经专业训练了很长时间。虽然起步晚,但费德勒比他们进步更快,坚持得也更久,在38岁“高龄”仍然活跃在网坛,共获得了101个冠军头衔。
所以,虽然最后确定专攻领域的时间比别人晚,但匹配度会更高,发展潜力也会更大。也就是说,父母不必急于求成,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在孩子成熟之前,鼓励他们广泛探索,培养他们的终身成长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最应该做的。
就像蔡志忠说过的那句话:“每个小孩儿都是天才,只是妈妈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厉害100倍,只是自己不相信。”不管是年少成才还是大器晚成,父母都应当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和人心向上的斗志,信任孩子,陪伴孩子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