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苗家女儿,三起三落四成功

作者:文|康晓潺来源:当代工人

努力却背一身债

杨宁出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江门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山里人多地少,为谋生,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杨宁的父母也不例外。成为留守儿童后,杨宁和弟弟对亲情的渴望达到顶点,而这种渴望也随着父母的出山远行,渐渐演化为逃离大山的强烈愿景。

2010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杨宁收到南宁市一家农资公司的录用通知,而此时,家乡江门村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她由此陷入两难:一个是舒适的都市白领,一个是山沟里的“老黄牛”,到底该如何抉择?

正当杨宁犹豫不决时,弟弟打来电话说奶奶生病了,她马上赶回老家。路过村里的集市时,杨宁看见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子、孙女,三人分吃一碗两元钱的米粉。她好奇地上前问道:“能吃饱吗?”

“吃不饱,但是没有钱啊。”听到老奶奶的无奈回答,杨宁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瞬间作出决定:不走了。通过层层选拔,杨宁如愿成为村里第一个回乡的大学生村官。 

然而上任的第一天,她就犯起了难。村里人对她从“金凤凰”变成“村姑”的行为十分不解,风言风语不断:“不懂她这么多年书怎么念的,早知如此,父母还不如不让她读书,直接在村里找个活儿干。”就连她的父母也很不理解,父亲几次劝她:“不是爸打击你,在这里想带领大家脱贫实在是难啊,你要想好以后的路怎么走。”面对乡亲们的闲言碎语,杨宁的内心反而更加坚定,她迫切地想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杨宁开始四处寻找创业路子。看着村里丰富的竹子资源,经过市场考察,她觉得把竹子收购加工后卖给广东、广西的商户,是一个不错的致富项目。然而,项目需要5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于刚毕业的杨宁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正当她为钱苦恼时,一位同学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可以从银行借钱哪。银行支持大学生创业,利息还低。”杨宁看到了机会,立马准备材料,真的就从银行贷了5万元出来。可现实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竹子的生长周期长,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导致她无法持续投入资金维持种植。最后,收购竹子致富的想法以失败告终。

此路不通,就想其他的法子。经过多方考察,杨宁决定和同学一起投资,还邀请了20多位村民试种高山辣椒。

“苗家人喜欢吃辣,房前屋后都零星种着辣椒。”杨宁自信满满地说。她还打听到县里一家农业公司销售种子、化肥和农药,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在辣椒成熟后负责回收。她心想这个项目没什么风险,就跟那家公司签了购销合同。结果当年雨水特别多,待到辣椒成熟时,不少辣椒已长满了“伤疤”。她立即联系合作公司,请求派技术人员帮忙解决。可技术人员来了也无解,他无奈地指出:“辣椒生病了。”

投资再次打了水漂,10多万元的损失并没有把杨宁打倒,她反而越挫越勇。这回她又看上了种植葛根,豁出去的她又向银行贷款20万元,带着村民一起种葛根。然而,她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山里的温差太大,这严重影响了葛根的产量,最终种植葛根的项目也以失败告终。

短短3年经历3次失败,这让杨宁遭受的流言蜚语更多了。“一个女孩儿能干啥大事?还不是干啥啥不行,还是歇歇吧。”此起彼伏的质疑让杨宁有些承受不住,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是不是毕业后留在城里就没这些负担了?努力不仅没能带动乡亲们致富,反而让自己背了一身债。”

请再信我一次

担心杨宁过不了这道坎儿,老支书张有权找到她:“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怎么样,但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会很不一样。如果没有人敢去尝试,敢去碰得头破血流,那么这条路就闯不出来。”这番话,让杨宁深受触动,她渐渐找回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对,年轻就是本钱,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想到这儿,杨宁在心里憋了一股劲儿,还自嘲是打不死的“小强”。2017年,在一次下村入户走访时,她偶然发现一位阿嫂家里的糯米很特别,原来这是苗家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叫“紫黑香糯”的独特品种。鉴于前三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回她没有立刻盲目种植,而是聘请专家一同分析、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米的种植技术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技术和气候在当地都没问题。杨宁非常兴奋,她计划用苗族传统的“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这样既可以利用鸭粪做肥料,还能通过鱼与鸭子的销售再增加一份收入。

然而,她的想法一出口,就遭到了村民的严词拒绝。因为前三次的失败,她欠了很多债,银行已经不给她贷款了,她在乡亲们中的信誉也急剧下降,没人再愿与她一起冒险了。

面对这些意料之中的阻力,杨宁一边咬牙忍下,一边偷偷卖掉了父亲在城里给她买的婚房。凑齐30多万元后,她马不停蹄地回村召开村民动员大会。会上,村民老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前几次跟着你搞产业,没赚到钱不说,本儿也丢了,老婆骂了我好久,我可不敢再弄了。”

“马叔,这次不要你们掏钱,你们只管出地、出力,秧苗、化肥都给你们安排上,稻田里还能喂鸭、养鱼,每亩稻放养13只香鸭、150条禾花鱼。这些我都计划好了。”杨宁激动地和大伙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那你得给我们签个保证合同 ,如果销售不了,就把稻米担到你家去。”村里有名的刺头儿“二狗”大声说。杨宁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含泪给大家鞠了一躬,承诺这次一定不让大伙儿失望。然而,在投票环节还是没有人举手同意,杨宁心里落了空。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贫困户老福站了出来。他说:“小杨,这次我相信你,稻米我们年年都种,因为没技术含量,产量很少,可你看隔壁村已经在大量种植了,还赚了钱……”在老福的带动下,最后全村有60多户村民陆续加入。

那一年紫黑香糯迎来了大丰收,每亩增收1500元,相当于村民以往一年的收入。参与的村民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遗憾的是,老福却在稻米丰收的时候因病离世,这让杨宁特别不好受。老福的妻子是个聋哑人,看到杨宁激动得不停比画,她想让杨宁知道,老福临走是感激她的:“谢谢你,我走了。有了这收成,老伴儿即使3年不种地都有粮食吃了。”

紫黑香糯的成功种植,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杨宁的带领下,2020年江门村320多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