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终一生,做一事

作者:文|告白来源:当代工人

866个村寨、200万公里路、1.6万场次……51年来,都振明在山村里架起光影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岁月流转,电影记录着各个时代的更迭和故事,而电影之外的乡间巨变,则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退休后的都振明做起公益电影放映工作。

从哥哥到爷爷

今年69岁的都振明是土生土长的安丘人。1972年,他进入安丘电影公司(今安丘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43年。时间拨回到1967年,都振明跟随父亲来到辽宁省大连市。在那里,他观看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英雄儿女》。“原来这就是电影,要是能天天看电影该多好。”初识电影的兴奋劲儿,他记忆犹新。

心底埋下的种子,在5年后开出花朵。1972年,安丘电影公司在全市范围内选拔放映员。得知这一消息,都振明第一时间报名参选。经过考核,17岁的都振明如愿成为一名放映员。“那时候,农村晚上的娱乐活动少,放映电影是村民最期待的活动。”都振明说,村民常常跑到村口迎接放映员,还帮着搬设备。

看电影是享受,但放电影并不轻松。在那个年代,放一场电影,都振明需要走几十公里崎岖不平的土路,在虫子苍蝇乱飞的场地搭建设备,补助也只有4角钱。一到村子里,孩子们就一边围着他要糖吃,一边大声喊:“都哥哥来放电影啦!都哥哥来放电影啦!”一直到电影放映结束,人们渐渐散去,孩子们还乖乖地坐成一排,远远地朝着电影屏幕挥动小手。几十年过去了,那些看他放电影的小孩儿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经的“都哥哥”现在成了“都爷爷”,那个推着独轮车放映胶片电影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讲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映,都振明的思绪回到1973年春节。在前往担山镇担山村的前夜,安丘普降大雪,通行受阻,家人都劝都振明等雪变小后再出发,但他不愿“让村民心里落空”。于是,一大早他就顶着风雪推着车,深一脚、浅一脚,背上放映机出发了。

都振明要走近10公里丘陵绵延、沟壑纵横的山路才能到达担山村。午后雪停了,却下起了大雾。“雾特别浓,一点路都看不清,我只能一点儿一点儿摸索着往前。”都振明第一次觉得如此害怕和无助,于是他停在一团雾气中,祈祷着雾气可以快点儿散开。等待的时间里,又冷又困,都振明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想法,甚至以后都不想来这个村子了。

“但不管怎样,今天必须放上电影。”都振明打开手电筒,毅然向担山村走去。“也许听到了我的祈祷吧,雾很知趣地慢慢散去了。”等他到达村里时,天已经黑透,很多村民仍守在村口等待。“他们把我领进屋里,跟我说先吃饭暖和暖和,放不放电影都无所谓的。”那天晚上,都振明看着眼前紧紧挨在一起,搓着手、跺着脚也要看电影的村民,又看了看电影银幕和自己的设备,暗自笃定:“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没人愿意看电影了。”

你需要,我坚持

“最开始从事电影放映时,用的是16毫米胶片放映机。为减少观众等待时间,需要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更换胶片。”都振明为了熟练掌握换胶片的技术,报名参加培训班,刻苦钻研练习,将换胶片的时间缩减到半分钟之内。

伴随都振明行走乡间的深入,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光影的魅力。1976年,都振明来到当时的担山镇下洼村放映电影。观众中,9岁的丁建升看得尤为入迷。放映结束后,丁建升跑到都振明跟前好奇地询问放映原理。后来,都振明每次去下洼村放映,丁建升都会第一个到广场等候。1986年,丁建升经过培训,应聘到安丘电影公司,成为都振明的同事。

在都振明的记忆里,乡村电影有过兴盛,也有过不景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录像厅和游戏厅占领了大街小巷,人们开始接受这些新潮事物,整日聚集在一起。而露天电影的广场上,总是稀稀疏疏的两三个人。直到2007年左右,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面铺开,这种情况才慢慢改善。时代在发展,从胶片机到数字放映机,都振明虚心向年轻队员请教,一点点学习电脑知识和数字放映技术。每次放映他都提前到达放映点,选场地、贴海报,做好映前宣传,保证场场演出声光俱佳,让村民看到高质量的电影。

长期在农村放映电影,都振明与村民的感情不只停留在一方银幕上。2008年起,都振明与同事开始在电影放映前为村民提供志愿服务,义务理发、打扫卫生,还帮着乡亲们将特色农产品带到城里销售,“想要做好电影放映工作,要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2015年,都振明退休。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做起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只要有人有需要,我就有责任坚持下去。”从事电影放映50余年,他的足迹遍布安丘市每个村庄,参与电影放映超过1.6万场次,受众超过百万人次。

技术送田间

每次放映结束,都振明都会将放映机擦拭干净。每周,他都会用专业清洁工具对放映机和幕布进行保养,还会定期清理光路、更换灯泡,确保放映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你看,咱这幕布一尘不染。”说话间,都振明将拆下的幕布卷成一团,塞进收纳袋,“只有保持细致踏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服务。”伴随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都振明手中的放映设备也换成了数字放映机,实现数字化的电影储存和播放,影像细节更为丰富细腻,提升了观看体验。

近几年,随着城市电影院线的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也发生较大变化。“过去是看上电影,现在是看好电影。”在进行公益放映前,都振明会与同事一起制作表格,列出影片清单,在上面写明剧情,征求村民意愿。“过去是我们放什么大家看什么,现在是观众喜欢看什么我们放什么。”

“我们还通过电影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都振明说,通过放映科普影片推动村民增收致富,也是自己义务放映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通过放映科教片,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技术越来越受村民欢迎。仅2023年,科普影片的放映量就占公司义务电影放映总量的40%以上。“我们提高科教片的放映量,传播农业种植技术、卫健知识,实打实帮助村民解决问题。”

事实上,都振明的生活里充满了矛盾。一边是家人劝他放弃,一边是自己热爱不舍,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还以志愿者的身份放映电影。从17岁开始,都振明搭建了无数场露天电影,直到2015年,他才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我真喜欢放电影,一辈子干了这一件事就够了。大家现在也都喜欢看电影,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最近,都振明还得知一个好消息,“一个我常去的村子正在整修房屋,很快就可以在室内放映电影啦!”都振明咧咧嘴,眼睛含笑,眯成两道弯弯的月牙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