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人生如逆旅,勇者向高塔

作者:文|张波来源:当代工人

于希才

抚顺石化公司腈纶部氰化钠车间党支部书记,抚顺市劳动模范,抚顺石化公司劳动模范。

蚊子腿也是肉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用在于希才身上,得换一句——百练塔变成登高神。他坚信,只要认准一条道跑到黑,前方就算望不见“珠穆朗玛”之美,也会有铿锵玫瑰香。

第一次下厂登上62米高的回收塔时,于希才糗事连连。

那年,21岁的于希才作为泵工在腈纶部实习,临近退休的老班长邵福兴领着他向回收塔前进。可他还是害怕,浑身上下好像长满了刺,非常不自在。爬到快20层时,他一看脚下如同蛛网密布的物料管子,再一仰头,高耸入云的塔尖只有那么小的一点点,于希才小声向师傅告饶:“邵师傅,我全身都是汗,恐怕上不了啦。”邵班长一听,赶快从前头退下来,在于希才身边上下左右打量了这个毛头小子半天。

末了,邵班长拍了拍于希才的肩膀,一句批评没有,只是告诉他一句看似无关的话:“百练塔变成登高神。”

想在这个闻名全国的炼塔中站稳脚根,登天高钻油罐只是及格。如何达到及格线?于希才不选择一步登天,而是依靠自己的长跑特长,循序渐进。他让倒班室的小伙伴帮他捆绑上一个个小沙袋,像跑步那样让脚步下沉,把注意力转移到下半身。再上塔,身体也不再那么沉重。

有时上夜班,爬回收塔剩下最后十几磴时,望着四周静寂的星空,于希才一兴奋,会来上几句字正腔不圆的东北二人转。那些声音似有似无、飘飘荡荡地传到了下边年轻小伙伴的耳朵里,他们调侃:“小于真是咱们回收塔的铁杆粉丝了!”

一次次成功登上塔顶后,于希才又开始将目标放在更高处,一股脑儿地琢磨如何才能让自己也同师傅一样,成为真正的技术大拿,如何开好我国首套丙烯腈装置。但真正具备实施于希才想法的条件,已是多年之后。这期间,他放弃所有假期,彻底扎进腈纶部这片塔林,从一个基层泵工升至设备主任,又至党支部书记。

为让我国首套丙烯腈装置成为标准化装置,将多年的努力付诸现实,于希才又找回了登塔的那股拼劲儿。他带领车间设备人员做到“三勤”,即勤看制度和规程、勤查现场、勤沟通;连续工作21天,带领设备人员对装置内的23890处静密封点逐步排查。不仅减少了装置设备和管线的跑、冒、滴、漏现象,还以点带面,累计排查问题414项。

即使如此严谨,吃饭也有掉个饭粒的时候。丙烯腈装置反应器催化剂的跑损问题,始终困扰着于希才。每当疑惑时,他便再次望向回收塔,一口气攀爬两个来回,希望能激发新的点子。

从高塔下来,于希才便会返回设备岗位,一遍又一遍带领设备人员对新丙烯分布器的1根主管、36根支管及993根喷嘴尺寸进行测量,尝试做好新分布管的焊接定位及精度调整。终于,在他也记不清是第几次时,跑损问题得以解决,每年为企业节省780多万元。于希才乘胜追击,又针对装置合成区域的V-106及V-140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浪费、噪声大等问题,进行了蒸汽回收,将蒸汽冷凝为凝液,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做到了“蚊子腿也是肉”的完美阐释。

         每天15时30分,于希才都准时抵达腈纶部小操场的双杠处,做一组高难度的掐杠、上杠、大回环动作。

“313233”工作法

在高温、高压车间工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往往容易受到影响,氰化钠车间更是如此,如果不能保障健康,也就无法保证生产效率。想到这儿,于希才心里越发坚定,必须把一线生产车间每名工人的身体健康都踏踏实实地搞好。

于希才是个球迷,借助球场上的规则,他给自己也立下规矩:想要带领队员练技术,他作为教练也必须有俩下子。每天15时30分,他准时到腈纶部小操场的双杠处,做一组高难度的掐杠、上杠、大回环动作,利用3个月的时间,先把自己打造成百病难侵的健康达人。工友都评价他:“于师傅要是开直播也能圈不少粉丝,大大赚一波流量。”

生产车间的工人孔庆江不幸患上了结肠癌。了解到这个情况,于希才决定带孔庆江一起锻炼。渐渐地,于希才发现孔庆江不是没时间,而是真的犯懒。

如何让孔庆江动起来,于希才费了不少脑细胞。无论班前还是班后,早来或是晚走,于希才都第一时间拉着孔庆江奔向小操场。没有职务上的高低贵贱,只有不间断地举胳膊蹬腿,于希才比画一下,孔庆江跟着比画一下,两人练得汗水甩成一条条线……车间的一墩“石像”变成了操场上的“孙猴子”。

除去工人身体健康的保障,安全的生产环境也是车间所必需的。车间里的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别说碰了,就是吸一口气或者呼口气,略微沾染上一点点这种氰化物也会陷入危险,而车间的生产装置又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

于希才有一位来自平顶山的老同学,工作认真程度全厂闻名,是个“认死理”的技术人员。单位人手不够,这位老同学聘请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单位的检修工作。这些人员却背着他忽视了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他被氰化物侵袭,成为公司日后的反面教材。于希才每每想起,不仅格外心疼老同学,更将这个案例作为他创建“313233”安全工作方法的重要依据。

“313233”是生产车间的一套安全立体防护网。31为“三招一式”健康安全管理,32为“三举两措”安全能力提升,33为“三查三定”安全环境整治。

三招一式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融为较为全面的健康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用情用心。于希才不仅时刻关注工人的身体状况,还在车间特别制作了一块揭示板,作为工人心理状况的评估依据。开展三招一式第一年,他与工友开展谈心谈话36次,解决工人困难20项,揭示板上的苦脸记号在他的奔波下,已难觅踪迹。

三举两措的核心要务就是让安全能力节节提高。一举是安全宣讲经常化。于希才的婆婆嘴恰巧是这一举的标配,任何生产环节他都能“唠叨”上几句。二举指的是安全学习创新化。每周五的党支部安全环保日,于希才都会开展安全环保测试。不及格者,他亲自上阵当补考教师和操作教练,保证每名工人都过关。三举是安全建议合理化。每年不间断在车间征集合理化建议项,努力调动员工立足岗位、消除隐患的积极性。两措则更加具体,分别与具体案例、紧急情况应对措施相关。

三查与三定,分指查标准、查隐患、查违章与定责任人、定措施、定整改期限。于希才组建30人的党员安全巡查队,监督整改违章现象,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创建高标准、零隐患、无违章的安全现场。他说:“我们永远在安全的路上,这条路没有终点,只能选择一直向前。”

“烧废水”的书记

安全有了有力保证,催化剂破损有了解决方案,于希才的想法却没有停滞。作为一名曾烧过炉子的杂家,他心里仍有一块位置留给了车间的焚烧炉。他想改造焚烧炉,让节气增效从虚影渐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丙烯腈装置废水焚烧炉在高温900摄氏度—1000摄氏度下连续运行,废水焚烧最大量为每小时10吨。为了保持焚烧炉能够高温连续运行,生产上只把焚烧炉废水量控制在每小时6吨左右,但这样就存在燃料气浪费现象。

病因找到了,如何开出良方,这对精细化工专业出身的于希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于希才先是把家里珍藏多年的《化工原理》《物理化学》,还有厂及车间统编的各类资料都找了出来。为了演算精准,甚至开始学习自己没怎么接触过的高等数学,犹如大数学家陈景润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般,尽管“货不对板”,却乐此不疲。

受冬季东北气候寒冷的影响,焚烧炉的运行情况随时会发生变化,为了得到更多实验数据,于希才常到有类似装置的几家化工企业进行对比,实地勘探、记录。返回后,他再根据对方的数据演算,希望从千百次的尝试中发现一丝不同寻常。

一次夜半更深,于希才推演3次数据,仍有误差。连鞋都没顾得上提,他立刻打车到焚烧炉实地再勘察,反复测量后再到办公室进行推演。演算,实验,再推演,再实地考察……整整52天,他皆是如此。办法和困难交错冲击着他的脑细胞,终于在一个雨天灵光再现,他的“优化焚烧炉运行增效益”初稿出炉。这套改造方案理论翔实、论证充分,被领导一眼看中,在66项各类合理化建议中脱颖而出。

对这一“病症”,于希才共给出5味良药:采取集中焚烧废水和保持“低温设备”等治本的方法;调整燃料气枪的分布,让分散更趋节能化;调整废水枪的使用,让降耗成为最大的可能;及时调燃料气枪的风门开度,随时保持开合最具科学化和实用价值;在燃料气管线上加“宝”,增设调节阀1台,让设备的使用更灵活自如。

药到病除,以当年的5月至8月为例,焚烧炉焚烧废水较每吨同期累计单耗降低了0.046吨,仅几个月就创效62.45万元。于希才也据此得到一个除“教练”外的雅号:车间最会“烧水”的书记。

上班30余年,于希才从最基层的泵工出发,到外操、内操,再蜕变成蝶,一路汗水一路歌,走出了自己的诗颂。如今的他仍会回望高塔,只是62米的高度已不会再让他有一丝畏惧,甚至更多是只有站在塔尖时,他才能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一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