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刀客”走一线

作者:文|金舟来源:当代工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简单的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曲臣的记忆深处,只因这句话来自师傅的殷切叮咛。

曲臣

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精密保持器公司精密作业区钻铣加工中心工。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1998年,曲臣从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瓦轴”)开办的技工学校正式毕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厂里的学徒。当这个青涩小伙儿步入这一因制造而淬炼的空间时,很快就被机器轰鸣、焊花阵阵所吸引。他的紧张和期待被师傅陈维秀看在眼里。指导作业时,陈维秀拍了拍他的背,说出那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曲臣长达20余年“刀客”生涯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入门生手

曲臣与瓦轴结缘于幼时。

辽宁省瓦房店市隐于辽东南一隅,本不知名,却拥有“中国轴承之都”的美誉。这里不仅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更是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的诞生地,相继吸引了847家产业规模不一的轴承生产企业落户于此。其中,始建于1938年的瓦轴自然独占鳌头。

在这个滨海小城里,无人不识瓦轴,曲臣也不例外。自呱呱坠地起,曲臣的生命便与瓦轴紧紧相连。曲臣的许多家人都曾在瓦轴工作,他的外公、母亲和舅舅更深深扎根于此。小时候,曲臣经常去母亲单位玩,偌大的厂区、轰鸣的机器、各式各样的零部件,都是他珍爱的玩伴。

让曲臣印象深刻的,是每逢下班时间,穿着工装的母亲和工友一起走出工厂大门的场景。那年月,瓦轴工人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从容,他们甩着胳膊昂起头,迈着大步向前走。母亲十几年如一日地笑着,那嘴角向上的弧度印在曲臣的脑海里,不因时间而消散。

这种瓦轴人独有的精气神于无形间感染了曲臣。1998年10月,当曲臣从技校数控专业毕业后,如愿分配到瓦轴集团保持器公司,成为一名工。他抚摸着工装,思绪一下子被拉回至10多年前。那种从容与自信好像就在眼前等着他,他终于可以像母亲那样,走进工厂大门,拾起零部件,使之成为大国重器的一部分。

入厂后,师傅陈维秀叮嘱他:“凡事都要靠自己,不能总指望别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曲臣依旧牢记这个道理,能自己解决的决不麻烦他人,手里的刀才是最靠得住的伙伴。刀是他作为工的武器,经常用在机械零部件孔加工、扩孔、仿形等环节,是镗孔加工的撒手锏。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掌握好刀这一工具是门必修课。然而,选刀、磨刀、机床调整……师傅将工的基础知识教授给曲臣后,就让他出山了。

师傅意在让初出茅庐的曲臣快速成长,但这一过程注定多坎坷。最初几年,曲臣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刀具选择错误导致影响产品外形,就是机床调整不到位影响产品精度,“回炉重造”成了他工作中的常态。也曾懊恼,也曾不满抱怨,但每逢此时,师傅的那句叮咛总会回到他的脑海里。最终,他选择憋着一口气,继续观察与学习。曲臣每天仔细钻研他人的工作技巧,并对比自己的方法,一段时间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我始终没能磨好手中的这把刀,在刀具刃磨角度选择与进给量上,都和别人存在差距。”

弥补差距的手段,唯有苦练。为此,曲臣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缺点,找了5位在加工方面各有所长的师傅。本是长白班的他,后半夜也不肯离开单位。只要师傅上班,他就随身携带笔记本,跟在师傅后面观察加工手法。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总跟在师傅后面的年轻人,竟一举超越其他同级生,成为工作效率全班组第一的工能手。

江湖硬手

每日清晨,当时针刚刚指向7时,曲臣便已到达车间。更换工装、打扫卫生、检查机床、调试系统、整理生产日志、梳理当天生产计划……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总会提前一小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待到曲臣忙碌完,晨光还未散尽。“早上的头脑最清醒。”一如曲臣所说,他的许多技术攻关都是在早上完成的。

在工友看来,曲臣似乎无须如此刻苦。技艺远近闻名、诸多荣誉加身、成果俯拾皆是……彼时,曲臣的工生涯似乎一帆风顺。然而,其中的艰辛苦涩唯有曲臣一人能够体会。每一次看似毫不费力的创新背后是无数次拼尽全力,这种拼尽全力让曲臣的双手布满了粗糙坚硬的老茧和狭长细小的伤疤,那是一次次磨刀后留下的“铠甲”。

2007年,曲臣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场硬仗——风电减速机配套轴承圆弧一体保持器根部倾角改造。正如俗话所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场硬仗对曲臣而言至关重要。赢了,就能让这个籍无名的小工打出名堂,展现他的技艺;输了,则会让他人降低对他技术的信任与期待,厂里的机会也难以再向他倾斜。

这场硬仗何其棘手。一直以来,保持器根部倾角改造被称为“卡脖子”难题。当年的产品结构和现在不同,没有壁空,根部倾角是直角。订单图纸要求的根部倾角R值,国内鲜有能达到要求的轴承厂家。对于这样的技术难题,曲臣内心没有一点儿把握。“接,还是不接?我心里也曾有过斗争。”可就在那个瞬间,师傅的那句叮咛再次回到他的脑海里。下一秒,他提出接下这个任务。

如果说,曲臣执意接下这个任务,缘于一时激情;那么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则归功于不间断的砥砺奋进。他在一台老式镗床前反复试验,多次推倒自己编制的加工程序。如此重复半月有余,他才有了可行的工作思路。曲臣通过“做根”的方法,让根部倾角满足了R值要求。这个创新加工方法不仅开创了圆弧一体保持器根部倾角加工的先河,还意外解决了加工过程中刀具易断裂的问题。

毫无疑问,曲臣赢了。认可、钦佩、业内荣誉纷至沓来,让他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工能手。曲臣还未从成功的喜悦中清醒过来,便迎接了新的挑战——这时,公司决定将大兆瓦风电轴承青铜圆弧一体保持器的加工任务也交给他。明知这是一块烫手山芋,曲臣还是将它捧在手心。他深知,将这样的难题交给他,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让技艺再上一层楼的机遇。

这个产品的直径有1.3米,是曲臣平时加工的青铜圆弧一体保持器中块头最大的。块头一大,就会使镗工难以控制兜孔中心径位置,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废品。但由于产品毛坯料从外部购置,价格昂贵,倘若出现一个废品,对厂里而言都是难以承担的经济损失。“二者的冲突实在太大了。”曲臣说。这场硬仗的艰辛程度远胜从前,当心底的焦虑和痛苦诉诸形体,他的嘴角起了大小不一的水泡,“喷了一整瓶西瓜霜,没用”。

“操刀”少说也有近百万次的曲臣,这次真碰上了硬茬儿。为解决问题,他另辟蹊径:与其自己苦苦钻研,不妨和徒弟们一同开启一场为期3天的头脑风暴。最终,通过整个团队的钻研和协作,曲臣发现掣肘问题的关键依然在刀的精度上。这一次,曲臣决定改造刀具形态。重新设计改造刀具后,产品加工效果终于满足了兜孔中心径的加工要求。“解决问题的第二天,嘴角的水泡就好了。看来,刀具比西瓜霜好用。”曲臣打趣说。

这场硬仗让曲臣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团体的能量却无穷尽,在曲臣所在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里,他将多年工经验倾囊相授,效果显著。曲臣的20余位徒弟,有人成为车间主任,有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令人想不通的是,这位工“老江湖”却始终奋斗在一线技术岗位。“只有我自己学得好,才能把技术传授给徒弟,从而汇集大家的力量。”比起退居幕后,他更愿做一名一线“刀客”,继续行走于齿轮转动的江湖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