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龙城朝阳

来源:当代工人

朝阳,隐于雄鸡版图咽喉之处。论规模,279.8万常住人口,意味着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论古寻幽,从公元341年被封龙城至今,近1700年的建城史,也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朝阳的古,并非仅时间刻度这般简单。

5000多年前,世界“第一只鸟”的起飞、“第一朵花”的盛开,为人类带来第一道文明的曙光,也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向历史纵深推进了五六百年;东北最早的都城、最早的皇宫、最早的学府、最早的桑蚕业、最早的科举制度等,皆在龙城孕育;一个城市有两座全国少见的奇塔,一座全是珍宝,一座有五朝基因,朝阳市双塔区也因此而得名、闻名;千年古树、百年御赐牡丹映衬之下,千年古村散落各处,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朝阳也占去大半,青山之下尽是悠悠古风;作为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马镫、金步摇等融合硕果在此诞生,也使得这里哪怕仅有蝴蝶振翅般变化,也能带来远至欧洲的巨大催化影响……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韵,让这座小城丰满且厚重。而这座小城,也让这份厚重绝非仅限于史料的字里行间——朝阳的市井街巷中有16座博物馆、6507处不可移动文物、超13万件文物、近700件国家一级文物,这里有1700年的荡气回肠,有历史人物的离合悲欢,也有传统照进现代的鲜活可触。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龙城朝阳,古意盎然的中华一脉,在当下的文明形态里又是怎样的沧海变幻、气象万千呢?

回眸朝阳这片热土,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珍贵记忆,深刻认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厚重根基和文明火炬,进而接住并跑好我们的这一棒,让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本刊编辑部


“西有敦煌,东有朝阳”

文| 郜华天

从北京朝阳站始发的复兴号列车,穿过辽宁朝阳市的山与水,驶向远方。

从朝阳到朝阳

“距离北京最近的东北。”走进北京朝阳站,辽宁省朝阳市醒目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鸟瞰中国地图,朝阳是京沈客专进入东北的第一座地级市,是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也是东北地区重要门户之一。

曾几何时,朝阳市交通便是出了名的。“群山困住了发展路,山窝窝里引资难。”明明北京、沈阳直线距离都不到300公里,旅客乘火车往来却要10多个小时,这也深深掣肘朝阳的发展。

直到2018年12月29日,京哈高铁承沈段开通运营,朝阳才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北京朝阳区和辽宁朝阳市,相隔近500公里的两地,如今只需1.5小时就能到达,这让朝阳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有了便利、快捷、高效的入关通道。如今,从朝阳凌源市送往北京市的玫瑰花,到达朝阳区时仍翠色欲滴,晨露还没有干透。而从北京朝阳站乘车到朝阳市游玩的旅客,出发时预约的慕容宴,刚好带着热腾腾的香气端上饭桌。

事实上,这条“从朝阳到朝阳”的通道并非今日才有。

1200多年前,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尤其是身兼河北、辽宁、山西的军区司令的安禄山,曾无数次往返于朝阳老家与位于北京的军营。显然,他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甚至安禄山起兵反唐时最为倚仗的,也是营州城里的部队。

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借口,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大军沿太行山东麓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迅速南下,从灵昌(今延津)方向渡过黄河,占领陈留(今开封),黄河西进,攻占洛阳,再开赴长安。

虽说安史之乱以失败告终,但是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确实有两把刷子:反叛军的行军路线与今天朝阳市途经北京开往西安的高铁线路几乎重合。只是让他们想破头也想不到:他们7年也未曾夺取的长安城,如今仅需7个多小时就可到达。

值得一提的是,安史之乱始于朝阳,也终于朝阳。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时刻,史思明之子,也是反唐军最后一名首领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形势下被迫自杀。他自杀的位置就在朝阳凤凰山中的山祠下。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也就此结束。

小城通四方

东北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朝阳又怎会不知?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元首会晤时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何与朝阳产生关联?究其原因,蒙古国有3条通往环渤海港口、年运力超4.5亿吨的铁路,它们呈倒伞字在朝阳形成结点,让朝阳当仁不让地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通大动脉,也觅得了发展之机。

近年来,朝阳受困于产业升级困难,人才流失严重,是东三省出了名的外出务工城市。每逢高峰,一张车票足以让“千军万马”奔赴车站。“当年,朝阳人创造了一个词叫‘蹲票房子’,意思是说,家住得远的旅客要提前一天晚上到车站候车室,找个空处席地而睡,好赶上第二天早上的火车。”阜新车务段的于洋从2008年开始就在老朝阳站当客运值班员,至于旅客为什么要住车站,他也问过不少老乡,总结下来就两条:一是住不起店,二是赶不起路。

干旱少雨、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让朝阳在辽宁一度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坚韧的朝阳人始终没有被艰苦的自然环境打败,一直在辽西大地上负重前行。

随着京沈高铁的开通,朝阳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从东向西横穿朝阳境内,留下了牛河梁站、巴图营站、喀左站、奈林站、辽宁朝阳站、北票站6座车站,占全线车站总数的四分之一,朝阳段的线路长度更是占到了辽宁段总长度的一半。

不只高铁,截至2022年底,朝阳市公路总里程达18195公里,人口公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位。便捷的交通不仅畅通了旅客的出行路,也为朝阳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契机。“旅游客流的增长肉眼可见。我们博物馆离最近的高铁站不到10公里远,便捷的交通也让博物馆每年接待人数一直在翻倍增长。”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盖丽艳自豪地说。

丝绸之路草原道

如今,人们大抵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是借鉴了历史上辉煌的“丝绸之路”,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甘肃的河西走廊,却不大知晓古代辽宁卓越的丝路贡献,淡忘了朝阳曾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曾写过一篇随笔,题目洗练、对仗,且一目了然:《西有敦煌,东有朝阳》。

在这篇文章里,罗新用小段话道出了写此随笔的缘由:“大约20年前,我和北大历史学系的同事王小甫教授讨论中国中古时期边疆问题时,他指出,营州的历史地理重要性被长期低估,其实唐代的辽西地区无论在攻守战略、文化交流还是族群关系等方面,都值得大书特书。”

如果说罗新的随笔是对朝阳“值得大书特书”的又一次肯定,那么,一件出土于朝阳北燕贵族冯素墓、目前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里的鸭形玻璃注,则是对这篇随笔最为具象的注脚。

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市北票地区的西官营子发现并发掘了两座石墓。经考证,这是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及其妻属的墓葬。三燕历史研究专家周亚莉介绍:“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玻璃器。其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鸭形玻璃注,尤为引人注目。从这件器物的造型和制作手法上看,以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属成熟的吹制工艺,这种工艺正是古罗马玻璃器的重要特征。”

据此推断,这批玻璃制品并非产自我国,而是来自遥远的古罗马。那么,这件古罗马的玻璃精品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辽西的呢?

“经考证,这批玻璃器是经由丝绸之路进口的。”十六国时期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但由于关中与中原战乱频仍,商人在丝绸之路外又开辟出许多条新路。其中,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道。北燕政权所在的营州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与东罗马之间关山万重,他们的商业往来便经由此道。彼时,众多西域商人将商品及文化带至营州,也改变了这里的风土人情。

如今,鸭形玻璃注作为镇馆之宝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而彼时被称为营州的朝阳市,也被认定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024年4月18日,朝阳市和敦煌市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深化文旅产业交流合作。“比起敦煌,朝阳所保存的文物古迹虽不是那么鲜亮夺目,但朝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丝毫不逊色于敦煌的。所以说,‘西有敦煌,东有朝阳’并不夸张。”朝阳市文旅局宣传科科长王彩凤说,希望这次合作能让两座千年古城紧密相连,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朝阳。      


辽西桃花源

文| 王雷

在朝阳,古村散落各地。在辽宁的中国传统村落中,朝阳的村落占去大半。

社戏保留剧目

初夏,来到朝阳市朝阳县西五家子乡新地村,村中心的戏台子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晒着太阳,他们偶尔会交流几句,其余时间则闭目养神。

时间在这里变得很慢,即便新地村作为有着1500年历史的村落,被列入中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民依旧固守时光,安然度日。

村民丁国才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除了亲身经历的,午后时光里的口口相传,是他和村人关于新地村历史的唯一来源。如今,年过古稀的丁国才也推开了记忆之门,将知晓的一切传承下去。

新地村坐落在大青山脚下。相传隋末唐初,山贼杨占子在大青山占山为王,常带领喽啰下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杨占子好女色,凡有迎娶新娘的花轿从山下经过,必将其劫到山上,吓得附近村落的人们不敢娶亲婚配,苦不堪言,大青山也因此得名“断亲山”。

每有山贼肆虐,必有官府派兵讨,于是唐朝大将罗成奉旨北征。罗成初到大青山,发现地势险要,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因罗成生来俊美,他计上心头,男扮女装成新娘,将兵丁扮作迎亲队伍敲锣打鼓从山下经过。杨占子听闻哪有不抢之理,于是将罗成等众抢上山寨,在拜堂之际,罗成手刃杨占子,最终为民除害。

千载岁月悠悠,历史烟云难辨。罗成原本是众多隋唐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山贼杨占子又何从觅踪?不过,丁国才却笃信,他爷爷辈的老人就亲口和他说过杨占子的故事,并告诉年幼的他,这些故事也是从他们的爷爷辈那里得来。

丁国才的话在村民王海明那里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年近七旬的王海明,小时候很喜欢到大青山玩耍,他常常会翻到一些青瓦片,还曾在土里挖出过古箭镞。王海明回忆,在更久远的年代,祖辈在山脚下耕作时,经常挖到一些刀剑、马骨,更有人曾挖出整串的铜钱。

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在学术界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证。沈阳建筑大学绿色宜居乡村研究院院长周静海为新地村等传统村落做规划设计时,曾到大青山实地考察。在现存的遗址中,仍可看到南北城的城墙、点将台、集水坑、校马场等遗迹,还有残留破损的城墙瓦片以及为平整地势而垒建的台地等,至今已有1500余年。

后又有专家现场勘察,发现一个长约300米、宽约30米的校马场,是古时练兵场所,从规模上看,能判断此地当年的军队应该有上千人。在古城的平地上,有两层长条状的台地,上层长约30米、宽约4米,下层长约50米、宽约6米。这些台地是当时古城人民为了平整坡地而垒建,是古人居住的实据。

历史如同台地,在时间的烟尘中被逐渐掩埋,但在村民的视界中,却以另一种方式重现。“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社戏,孙悟空大闹天宫也好,鲁智深醉打山门也罢,都不如罗成男扮女装斩杀杨占子让我印象深刻。”说及此,丁国才的神情忽然变得悠远,他闭上眼睛,仿佛在记忆中尽力捞取儿时戏台上的风景。

王海明接过话茬儿,说:“我的爷爷就是当年戏台上的罗成,我印象中的罗成也是爷爷扮出的那般模样。”如今先人早已作古,但那些故事,那些戏文,依然在村民中口口相传。每逢年节的社戏上,罗成斩杀杨占子是永远的保留剧目。

许氏人家

5月是牡丹怒放的时节。每年此时,新地村的邻村三道沟村开始变得拥挤,人们来到这里,争先观赏有百余年花龄的“御赐牡丹”,祈福生活美好。

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三道沟村的许植椿及其兄许植桐同时考取举人和秀才,道光皇帝为嘉许许植椿,赐洛阳牡丹一株,名曰“状元红”,“御赐牡丹”由此而来。一株洛阳牡丹,北上朝阳之后,经历180年风雨,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如同当年村中读书人为村落带来的荣光,常开不谢。

经考证,许氏家族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许家庄,清乾隆年间闯关东落户朝阳。在清道光甲辰年,许植椿参加甲辰恩科顺天府乡试,得中第232名举人。而是年同一科,有人春风得意名列第84名,他叫李鸿章。

与李鸿章由此开启的仕途命运不同,许植椿中举后安然回到村落,吟诗赏花,不问世事。他为朝阳凤凰山朝阳洞题写的槛联“塔耸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至今仍镌刻在洞门左右。

先人虽早已故去,但“举人故居”依然巍巍而立。

午后的三道沟村,烈日当空,炙热难耐,仍不时有外人驱车而至,只为一睹举人故居。有着250余年历史的举人故居曾建有41间房屋,后经风雨与乱世,先后被毁,仅剩7间房屋,新中国成立后方被作为历史遗存保护起来。

走进院落,举人故居的牌匾迎面而见。穿过铭门,便是一道“福”字影壁。走过影壁便是题有“文魁”的门房,门房后是正房,典型的晚清建筑:岩石基础、木质格窗、人字形的屋顶,还有上面覆盖的鱼鳞青瓦。东西厢房依势而建,院内各色花卉争奇斗艳。

许氏后人亦居住于此。蹲坐在故居外的村民说,许家老两口上山干活儿去了,平日里他们就住在老宅内。即便在古城朝阳,这样由同宗后人继承居住的清代民居建筑亦不多见。

同新地村一样,三道沟村因历史久远,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除却举人故居,村里的两棵千年古树亦为三道沟村增添古韵。

由举人故居再向西北行数里,山路愈陡,一处如鸽子形状的山峰然而立,村民称之为鸽子峰。鸽子峰下,一棵雌雄同株的千年古桑树便静安于此。古桑高达10余米、须5人环抱方能围拢,经当地林业部门鉴定,该古桑树龄为1700年。史载辽西原无桑蚕业,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廆同西晋接触后,“教以农、桑”“求种江南,平州桑悉由吴来”。因该古桑同慕容廆从江南引进桑种的时间高度吻合,又被后人称为“慕容桑”。慕容桑旁边,还有一棵有500年树龄的暴马丁香暴马丁香在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又被称为“西海菩提树”。

百年牡丹,千年古桑,都在无声地为三道沟村记刻年轮。花开叶落的更迭,如同村民朝夕不变的耕作,都被紧紧地包裹在村落之中。但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份在静默中守候时光的日常已被打破。每逢年节,牡丹花、古桑树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至此,一为观光,二为祈福。举人故居则在每年中高考之前迎来大批家长学子,在举人故居院落前的孔子雕像前祈求金榜题名。然而许植椿在他的《白门闲居有感》之二中却写道:“光分青白看人眼,愁判炎凉阅世心。”仿佛告诉后人,一切所得,只求诸己,犹如那牡丹与古桑,直面疾风骤雨,不畏人言时光。

千年九曲黄河阵

与千城一面的都市生活相比,拥有厚重历史刻度的古村,以及其独具特色的风土民俗、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无疑是最美的风景。

在新地村,一项全村参与的民俗活动已流传数百年,这便是“黄河阵”。70岁的村民刘丙武从小就跟着父辈跑黄河阵。如今的他,早已成为摆黄河阵的主导人。

对于黄河阵的描述,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社火(民间秧歌)中的一种,源于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法,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村民都会把一根根桩木钉在地上,上面点亮蜡烛,用高粱秆连起来,形成一个弯弯曲曲的跑道形迷宫,村民游绕九曲黄河阵,以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有“黄河九曲灯”的记载:“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藏三四里,入者迷不得径,既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

在刘丙武家的土炕上,黄河阵却是另一番模样。“阵在新地村已经跑了数百年,指挥摆下黄河阵的人,都是村中德高望重之人。与其他村落不同,新地村的黄河阵不仅传承的时间久,并且仍保留了先人的原汁原味。”刘丙武点燃一支烟,缓缓讲述起他眼中的黄河阵,“记得从父辈那里接过黄河阵衣钵时,就告诉我,黄河阵想延续,传统就不能丢!”但遗憾的是,有村落用铁管代替木桩,用铁丝代替高粱秸秆,用节能灯代替蜡烛,在刘丙武的眼中这是对传统的亵渎,失去了黄河阵的本色。

如今只有在新地村,依旧是高粱秸秆、五颜六色彩纸包裹着的蜡烛,黄河阵依旧原汁原味。

除了摆阵,跑阵也不容小觑。黄河阵以连城作为大小区分,最大的24连城有两个足球场地大小,年轻人跑完一次需半个多小时。村民跑黄河,意在祈祷脚下的这块土地于未来带给他们无限生机,也用跑来身体力行勇敢和智慧。跑过黄河阵,如同在年首以胜利者的姿态开启全年,而阵中那璀璨的灯火,则是火红日子的映射。

在新地村,村民祈福生活美好的形式多样,如果说黄河阵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快乐行走,那么祭拜龙云寺则是最为庄重的仪式。新地村的龙云寺位于村西侧,始建于清宣统元年。王海明在一次翻新寺院时挖到一块青砖,上刻有宣统元年字样,佐证了寺庙的年份。龙云寺中的一切皆源自这片土地。正中央是龙王,两旁依次是牛王、马王、药王、虫王等牌位。每年春节和耕种时节,村民会来此祭拜。与其是说祭拜这些神灵,不如说是给予自己信心和寄托,毕竟脚下的这块土地,并不常常尽如人意。村里见不到种子、化肥等广告,唯一布满各处墙体上的广告只有一种——钻井。由此可见,去龙云寺祭拜龙王,祈祷雨水丰沛,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古往今来,无论有无风霜雨雪,古村村民依旧保持固有的生活态度,从容不迫,乐观豁达。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新地村村民会自发组织“吃会”,全村男女老少一起聚餐,祈祷风调雨顺。村民围坐在一起,传说故事、人生悲喜都在吃会中得到交融汇聚,传承接续。最平实的生活、最踏实的幸福,也会随着每一座院落、每一条村路,穿越时空,脉脉流淌。


                                     从《天龙八部》看朝阳                              文| 金雅银

庸亲自题词认证的朝阳市慕容街,连通了南塔与北塔。

慕容复的执念

只爱江山,爱美人,就连深爱着自己的表妹都不要,一心只想复兴心中的大燕国,这是《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壮志。

金庸笔下的慕容复,面如冠玉,风度翩翩,文武双全,潇洒闲雅,身怀“斗转星移”等绝技,和丐帮帮主并称“北乔峰,南慕容”。

武侠小说虽是虚构的,可慕容复一心想复兴的大燕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核心地点就是今天的朝阳。艺术源于生活,虚构的小说也能在现实中追寻到历史的足迹。

自古以来,朝阳便是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它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大燕是其中重要的一章。

大燕,在朝阳指的就是“三燕”,即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冯氏建立)3个地方政权。三燕王朝以龙城(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前后80年之久。

与此同时,因兄弟阋墙而从国都出走甘肃、青海的慕容吐谷浑,单独立国352年,是十六国时期存世最长的国家;慕容家族还创立西燕、南燕王朝,西魏、北周甚至唐代权倾朝野的豆卢氏也都是来自慕容一脉。

慕容家族及冯氏创立的各个政权,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从中更是涌现了慕容廆、慕容吐谷浑、慕容皝、慕容垂、太后,以及海南投的大燕后裔罗州刺史冯融、高凉太守冯宝(冼夫人夫君)、隋朝左武卫大将军冯盎、明代国子监学录冯名望等。

慕容家族如此辉煌的历史,慕容复怎会遗忘,又怎能不让他心心念念呢?

触摸一个城市的魂魄,不能不说它的文化。翻看朝阳历史,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并驾齐驱。“在朝阳饮誉全国的四大文化中,三燕文化具有唯一性,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地文化,更是朝阳对外宣传不遑多让的品牌标志。”三燕文化研究者孙国平这样说。

作为一名朝阳人,我深为朝阳拥有如此厚重的文化而自豪,也本该对它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三燕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可生于远离三燕中心200余公里的小山村,闭塞、视野、目光等原因限制了信息输入,也阻碍了想象。因此,对三燕的了解,我始终是朦胧的。

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通过金庸《天龙八部》中似懂非懂的文字,第一次知道了大燕皇室后裔姑苏慕容。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大燕又是一个怎样的国家?那时的我,无从得知。

然而今天看来,无论是慕容族的辉煌历史,还是乔峰所处的大辽,追根溯源,朝阳都与他们渊源颇深。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环境干旱、山秃、风沙遍地、人穷且能喝酒……拥有灿烂文化底蕴的朝阳,经常被误读。但朝阳人实在,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朝阳人也就越发显得低调。你问朝阳有啥,多会得到如此回答:朝阳没啥!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朝阳人就好似一个茶壶,很多东西都讲不出来。但酒酣耳热之际,低调的朝阳人,也会讲讲他所知道的故事,哪怕仅是“花鸟源头,文明曙光”这样简单。短短8个字的背后,讲的都是几千年甚至万年亿年的事,朝阳不是没啥,是人们一直没有读懂它而产生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读不懂慕容复,更读不懂他为何要执着复国一样。

“了解三燕历史的人,感觉它深不可测;不了解三燕历史的人,说你故弄玄虚。”朝阳市史学研究者冯相云一语道破玄机。

东北最早的都城、最早的皇宫、最早的佛寺、最早的学府、最早的桑蚕业、最早的皇家园林、最早的科举制度……朝阳不是没啥,仅慕容复的先祖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更遑论三燕文化才仅仅是朝阳四大文化之一。

你说朝阳没啥,现在的朝阳人可能一笑而过。但慕容复绝对不会答应,所以他放弃儿女情长,首要任务就是复兴大燕,重塑家族辉煌。

龙城里的大燕

姑苏慕容,不应该来自江苏吗?非也。金庸早在《天龙八部》中阐明,祖先是龙城慕容,龙城是他们的国都。《资治通鉴》则记载,这个龙城便是今天的朝阳。

夏日,行走在朝阳街头,绿树浓荫间,大燕后人始建的北塔和辽代的南塔遥相呼应。不远处,清代佑顺寺和关帝庙传来的晨钟暮鼓,成为城市悠远的音符。

在朝阳,人们可以不再受限于在晦涩文字中摸索想象,三燕的一切皆已具象。

因金庸塑造了慕容家族鲜明的人物形象,2007年,为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朝阳地区旅事业的发展与传播,朝阳市特向金庸送去信函,望求取墨宝,以扬龙城。这封信函由龙翔书院院长秦朝晖起草。为了完美地写就,他反复研读各类材料,几经打磨润色,终于完成了这封珍重的信函。金庸被这封信打动,慨然应允,挥毫泼墨,不仅为“慕容街”题写了街名,还为朝阳亲笔撰写十六字联语:“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如今,徜徉在慕容街上,龙城、龙腾、慕容等字样招牌店铺比比皆是,它们以不同方式记录着三燕的过往;街的尽头,仰望朝阳北塔,是北魏太后为其祖父福建立的“思燕佛图”;不远处,考古界苦苦寻觅50多年的三燕古都旧城址和龙宫城门遗址重见天日,有人称其为“东方庞贝城”;向东南远眺,龙山(凤凰山)之上,东北地区第一座佛教寺庙龙翔佛寺遗迹依稀可见,大燕高僧、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无竭历经艰辛抵达印度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的传奇故事,恍惚就在眼前;出城向北,有东北地区最早的皇家园林——龙腾苑遗址。试想,假若慕容复燕成功,那么,他能否将龙腾苑改造成会客之所,又能否与王语嫣、段誉、乔峰等人摒弃前嫌,在这里把酒言欢,一笑恩仇呢?

伸手可及的,还有朝阳市博物馆三燕春秋专题展览中亲自讲学的燕王“慕容皝”,农桑人家的鸡犬相闻之声和动态的牛耕壁画,无不诉说着1600多年前兴学重教之风和先进的农业布局;在朝阳市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有一棵桑树,因1700年的树龄与慕容廆从江南引进桑种的时间相吻合,因而得名“慕容桑”。慕容垂兴复燕国江山时,曾与苻丕统率的秦军对峙,相持经年,幽、冀两州发生饥荒,燕军多有饿死者,慕容垂为了以桑葚充军粮,下令禁止农民养蚕。但从中不难窥见我国种桑养蚕文明的历史缘起。

千年之后的今天,行走在朝阳,追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处处保存完好的三燕遗址,品味着一件件三燕的传奇故事,报以敬仰之情。

这复国哪是空?分明是实实在在的史实。小说中,一心复国的慕容家族功败垂成。但于当下,朝阳对三燕遗存或加以保护,或进行复原,三燕风云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接力与传承,更是文化的意义。

马镫之上,斗转星移

在《天龙八部》中,“斗转星移”和“参合指”是慕容家族闻名于江湖的绝世武学。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参合坡一战是大燕的国耻,金庸设计参合指的寓意正是告诫慕容复等后人,勿忘惨痛的历史教训。那斗转星移呢?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慕容家族几年间就崛起于北方,驰骋辽海逐鹿中原近百年,难道他们真有斗转星移的传奇武功吗?

到底是否存在这样一门绝世武功,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打开三燕之一北燕历史大门的冯素墓里,马镫的出现,无疑提供了另一种答案。

当我们深入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三,或是来到朝阳市博物馆,三燕文化都是重要的一个章节。其中,马镫、甲骑具装、步摇,要么是镇馆之宝,要么是着重介绍的展品,可见地位之重要。

古时,马镫也的确重要。没有马镫,人就不能很好地固定在马背上,人的力量、马的力量、武器的力量就不能合而为一。所以在马镫发明之前,骑兵很难成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

在已挖掘的三燕时期40座墓葬中,有10座发现了马具,且发现的马镫均为双镫。由此可见,至少在三燕时期,慕容鲜卑已经将马镫和甲骑具装完美地装备在骑兵队伍中。

马镫,看似普通的器具,但对于大燕来说,它就似现实中的斗转星移。正是这些当时最先进的骑乘装备和防护装具的应用,使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军力倍增,才能在强敌环伺的十六国时期于北方占据一席之地,并在与列强对峙中屡创以少胜多的奇迹,进而得以驰骋辽海,逐鹿中原。

燕国广泛应用的马镫,不仅影响到辽东高句丽,还深入影响到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列岛,甚至更远地区的时局变化。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马镫)这样简单,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社会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或许正是马镫的发明,才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

产生如此巨大催化影响的,不只有马镫。无论是《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还是史料文献中对慕容氏的记载,皆对容貌不吝溢美之词。俊男靓女,梳洗打扮、佩戴头饰自然是少不了的一环。“《晋书·慕容廆载记》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看到汉人正流行戴步摇冠,心里十分羡慕,于是让人也做了一顶,不仅平时戴在头上,有重要场合也照戴不误,自我感觉良好,还向人炫耀。”孙国平介绍,时间一长,鲜卑其他各部的人见了莫护跋,就不称他原来的名字了,只戏称他为“步摇”。足以见得,步摇是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这种金属摇叶装饰源于西亚,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传入,3世纪至5世纪在辽西地区特别流行,成为三燕文化的显著特征。后来,慕容鲜卑独具特色的步摇头饰还远传至东北亚,在东北亚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

千年转瞬即逝,世界斗转星移,龙城却依旧,犹如一部博古通今的现代版“天龙八部”,静待世界的细细品读。          


上河首村“石头记”

文| 武萌

史前庞贝

提起辽宁朝阳,恐怕没几个外省人知道。但在古代生物研究领域,这里却是众多古代生物学家梦寐以求、顶礼膜拜的地方。“世界上第一朵盛开的花”“第一只起飞的鸟”“第一只长羽毛的恐龙”、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恐龙化石……都在这神奇的土地被发现。

为什么是朝阳?答案需要回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

那时的地球正在“闹脾气”,大部分地区气候骤寒骤热,地震、火山爆发频仍。而现今中国的东北部、蒙古国、俄罗斯外贝加尔以及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土,被科学界称为热河生物群。位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正处于热河生物群的腹心重地。别看现在这里山多河降水少,但在1.2亿年前,却是温暖湿润,雨量充足,湖泊星罗棋布,森林繁茂葱茏,随处可见鱼游浅底,鸟翔天空,恐龙猬集,生机盎然。

乐土终还是未能逃过噩运。火山频繁喷发,湖泊森林都被有毒气体有害烟尘笼罩,死亡逼近,鸟类、鱼类及带毛恐龙等远古生物非正常集群死亡,迅速被大量火山灰掩埋,因而造就了热河生物群这个“中生代的庞贝城”。

地质学家把5.4亿年前至今的地球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命名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顾名思义,它们代表了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古老阶段—中间阶段—新生阶段”的演替过程。热河生物群则处于1.35亿—1.12亿年前的中生代。

假如把地球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热河生物群出现的时间就是23时17分,在7分钟13秒后又悄然离场。

尽管范围狭小、时间短暂,这一生物地理区系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生物遗迹,几乎涵盖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

朝阳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从植物到昆虫、从翼龙到恐龙、从哺乳动物到鸟类等众多类群,创下了数量最多、种属最全、层位最多、密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科研价值最高的6个世界之最。世界独一无二的带毛恐龙和丰富的原始鸟类化石,更使得这一地区成为研究鸟类起源的圣地。

朝阳是人类望向1亿多年前的时空窗口,也是破解真兽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虫与有花植物的协同演化等百年难题的突破口,被科学界誉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对于远古好奇的又岂止科学家。2010年上海博会期间,谁也不曾想到,博园中国系列馆中,排队最长的是辽宁馆,因为大家都想看看“世界上第一朵盛开的花”“第一只起飞的鸟”。

游客亲眼所见的“第一朵花”是辽宁古果化石。虽然在游客眼中,辽宁古果更像一株长满“豆荚”的草,但像豆荚一样的蓇葖果正是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古生物学家认定,辽宁古果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一朵花”。

记住了这朵不太像花的“第一朵花”,定会记住朝阳这座城。

石破天惊

1987年7月的一天,朝阳县胜利公社农民阎志有,照常下地劳作,锄头下去,竟铲出一只少了胸部的鸟化石。朝阳第一块鸟化石破土而出。

在5年的深入研究后,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轰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1.2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古鸟类,既有鸟的飞翔能力,同时又兼具许多恐龙的原始特征,可能是恐龙向鸟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世界各国都争相报道这一发现,美国《发现》杂志还把这一发现评为当年全球100项重大科技新闻之一。这只化石鸟因清代3座古塔指代朝阳,而被称为“三塔中国鸟”。

这已不是阎志有第一次发现化石。早在1973年,他和其他村民打井时,就发现了1亿多年前鹦鹉嘴龙的恐龙化石,这也是朝阳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

朝阳发现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乾隆时期,只不过当时朝阳凌源的百姓乡儒还没有化石的概念,只是根据石头上的图像,称其“鱼儿石”。那时已有好事人恣意掘取,如今鱼儿石已不可多得。这些都被清楚地记录在《塔子沟纪略》之中。

三塔中国鸟发现后的几年,朝阳一次又一次“石破天惊”,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小盗龙、孔子鸟等十几件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被我国科学家相继发现。此后,孔子鸟、中华龙鸟、张和兽、辽宁古果等相继出土,四合屯、上河首、大王杖子、这些过去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名,频频登上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科学》,震惊世界。更有500名科学家为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起立鼓掌。

化石的热潮终席卷上河首村

20世纪90年代,朝阳西郊7.5公里的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上河首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家生活。2000年初,农民在平整农田时,偶然发现了一些生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古鸟化石。消息不胫而走,小山村再也无法平静。

一天至少有二十几个化石贩子在村里转悠,一个只有头部的鸟化石开价就是五六百元。人最多时,有100多个外乡人“并肩奋战”挖化石。据说,当时有兄弟俩挖出一块罕见的恐龙化石,因为没经验,原本应该3米多长的化石,只挖到1米多长的身子,头和尾都毁于挖掘过程中。即便如此,兄弟俩仍将化石卖到6万元的价格,在当时6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上河首村人红了眼,举家上阵找石头。披星戴月、夜以继日,上河首方圆几十里被搞得翻天覆地,盗坑一个接一个,满目疮痍。化石被盗采盗挖的事件甚至登上了国内外媒体。

好在上河首发现化石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古生物专家和朝阳市政府的重视。朝阳市组织专家,对上河首周边50多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详尽的化石地质考察。

专家认为,上河首地区是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区的中心点,是朝阳化石保护区的核心区,其数量之多、种属之繁、层位之丰富、密度之大、保存之完整、科研价值之高,令国内外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堪称世界之最。

正是在那时,刘长华调入朝阳市国土资源局化石资源管理办公室工作。提起盗采盗挖事件,刘长华至今痛心不已。化石是探索地球宝藏的一把钥匙,被盗挖盗掘的过程中会损失很多信息,消失的信息很有可能就是解题的密码。从抓化石贩子,到陪同古生物学家去化石产地考察、进行野外化石挖掘,再到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审批、建设、运营,刘长华从未缺席,一晃就是20多年。

现在一有空闲,刘长华就喜欢到园内的地质长廊走一走,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室内地质剖面,也是世界唯一的中生代化石剖面。300米长的地质剖面,宛若一本厚重的书,静静等待人们去翻阅解读。37层颜色不同的火山灰、褶皱、断层,展示着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沧海桑田。

“每一层浅色的地层都是火山灰沉积形成的。如果这一层比较厚,就说明火山喷发的地点离这里很近。如果很薄,就说明火山喷发的地点很远,但是喷发很强烈……”在刘长华看来,地层就是一本“万卷书”,每一页都有精彩的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