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人报刊社
 

在算法里点击一天又一天

作者:文|陶金来源:当代工人

苏家屯站调度指挥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指挥运输。

早上7时,冬日慵懒的太阳徘徊在地平线上,稀薄的雾气笼罩着正在苏醒的沈阳城。宽阔的长街西沿线上,稀疏的车辆不时驶过一座方方正正的大楼。此时,东北区域铁路线上最大的编组站——中国铁路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苏家屯站的调度员正在开启“最强大脑”模式。

一支队伍的算力

块块组合在一起的显示屏,半环状地排列在剧场式的苏家屯站调度指挥大厅内。屏幕前,急促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简短的命令在电波间传递,紧张与严肃充满了整个大厅。

调度台中间的显示屏上,布满了蜘蛛网般复杂而有序的列车实时运行图。这张图以时间为横坐标,距离为纵坐标,一条折线就代表一趟列车,折线上的圆点则是列车途经的车站。调度员每天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仔细检查这张“网”。两旁的显示屏上,防灾预警系统、车站监控录像悄无声息地运行着。

大家的目光不敢离开一秒,除非接班的同事已准备就绪。平均年龄达到40岁的调度员,没有年轻人的毛躁与不安,更多的是教师一样的一丝不苟、军人一般的执令如山

“乘客在车上虽然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但列车的准时性和安全性与我们息息相关。”沈阳铁路局集团公司苏家屯站调度员段鹏坦言。

偶遇暴风雨雪、大雾天气,为了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减速行驶自然会造成列车晚点,许多乘客在车站感到焦虑,但他们怎会知道这种焦虑会造成调度员更大压力。

“假如一列火车晚点了,后面的火车也会随之晚点。这样一来,我们预先编好的列车计划将不得不全部推翻重做。列车安排绝不能出错,我们其实比乘客更着急……”调度员石成民接过话茬儿。

苏家屯站属于特大型路网性综合编组站。每年,不计其数的粮食、电煤、矿粉、医药、食品等重点物资在这里编解,再分别驶向全国各地。每名调度员都担负着好几条线路的列车编组、调整任务,每班调度队伍的“算力”都堪比一台电脑。

石成民是这里相对年长的调度员。面前的作业台上摆满了电脑显示器,面对密密麻麻的彩色线条,他飞快地点击着手里的鼠标,同时兼顾着与列车司机之间的联系。“时间就是效益”,在他的脑海中,每一趟列车的接进和出发都关系着万千货物的周转效率。

“我们上班作业强度很大,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间,一个班下来口干舌燥,回家连话都不想说。”当班10多个小时里,石成民和同事们时刻盯控显示屏关注列车运行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列车运行计划,拟写、下达调度命令超过百条,口头指令更是不计其数。

在12小时的班次内,像他一样的调度员要按运行图指挥列车安全运行、进路盯控,点击鼠标1500多次,接听和拨打调度电话300余次,部署、确认、下达各种运行计划200多次,同时还要不间断地监控22块调度监视显示屏……

盛年有为的背后,是出类拔萃的过硬本领。有的调度员甚至可以在45分钟内默画出一张铁路营业站示意图,准确地标出4000多个地级市以上车站及各站所在省份、线名,并随口说出车站周边物产、经济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这种硬功夫在调度台上有了用武之地。枢纽地区跨线列车多,列车运行径路较为复杂,段鹏对此了如指掌,遇到突发情况,他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出快速疏导接车类别和去向,有的放矢地组织列车运行。小小的鼠标频繁点击,调整、发布随意不得……“列车正点、安全与否,与我们在后台的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石成民说,“列车安全运行最重要。”

苏家屯站调度车间值班员正在精准指挥列车运行。

“戏必须一次过”

如果把列车、车站、设备部门、联络网等比喻成演员和场务人员,那么调度员就相当于导演。在铁路线上飞速行驶的列车,全靠背后这位导演在一方小小的调度台前的指挥若定。

影视剧导演拍戏,面对的不过是演员、道具,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条;列车导演,面对的却是冷冰冰的数字与屏幕,“我们可无法重拍,戏必须一次过。”段鹏转过身略带严肃地说。

“到(到达)、解(解体)、编(编组)、发(发出)”,这是一列货车进入苏家屯站后需要经过的完整作业流程。比如,一列从山海关方向发来的货车,总共有65节车厢,其中一些车厢要转往丹东、大连、鲅鱼圈等方向,这就需要在苏家屯站解体后与其他行车方向的列车重新编组,其中涉及指挥中心的多个岗位互相配合。

以前,与编组站作业配套的车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是车站调度员指挥列车运行的重要操作平台。对于日常编组作业而言,SAM系统集溜放速度控制、进路控制、车辆管理、信息管理、决策管理于一体。车站值班员可通过调车作业计划指示,在人工确认计划无误后,SAM系统将根据调机是否到达指定位置来触发相应指令,在极大提高了货物列车解编作业效率的同时,也为车站值班员减轻了作业压力。

近几年,苏家屯站已全面升级为工业4.0模式,编组站改为使用CIPS系统进行操作,相当于在SAM系统“半自动”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适应现代化铁路编组作业的“全自动”模式。

“过去,调度指挥是调度员手夹红蓝两支笔、搭着一把尺子、抓着一部电话,通过人工口头下达列车运行计划,再由车站值班员操纵道岔,开放信号。”如今,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精准操纵几公里以外的道岔转动和信号开放。每个工作人员面前有3块显示屏、显示站场表示,列车运行图和指令,机车去向。未来3小时内即将到站、出发的车次早已在每一名调度员的脑海中倒背如流,哪趟车开行速度慢了、哪台机车可以优先放行、哪个作业区域的衔接脱了节,他们都了如指掌。

站场线路长度、机车换挂顺序、列车开行时间,每一项数据分析都容不得半点儿差错。“不,这是工作。”面对“枯燥与否”的提问,段鹏简洁地说,话语中既饱含责任,又带着从容不迫的自信。

段鹏把面前块块屏幕称作“眼睛”,它们“可以监控沿途站点检票口、售票大厅等重点区域”。交谈时,他不时接听电话,或利用一旁的话筒与车站沟通,用鼠标轻轻挪动着那些代表动车组列车的线条。“列车运行时间一旦受到影响,就要调整一下,并及时告知沿途线路。”段鹏说。

“俏活儿”的责任

在段鹏看来,调度员不单单是个脑力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每个班次12小时,上完一个夜班,白天休息休息,第二天接着就要上白班,而后连轴转一般又是一个夜班与白班。只有两个轮次之后,才能休息两天。而这两天,“哪儿也不想去,只想睡觉”。

上夜班最难熬,即使屏幕上没有显示一丁点儿异常,也不敢闭眼,最困的时候,只能用冷水洗脸或者喝浓茶刺激刺激神经。“冷水如果不管用呢?”“那就只能靠精神来支撑了。”段鹏微笑的脸变得严肃,“困也得咬牙坚持,这就是调度员的责任。”

接近正午的时候,一张张不锈钢餐盘从食堂端了出来,上面盛着饭菜,送到一个个调度台上。有的人端着两个,那是替盯着屏幕须臾不能离开的同事打的饭。

段鹏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边吃饭边盯着屏幕。“有时候遇到突发情况,饭菜就得放在一边,必须处理完毕才能吃。”“凉了呢?”“那就凉着吃嘛,最重要的是保障安全。”段鹏笑了笑。

在大多数人眼中,铁路调度员给人一种只需坐在房间里看看屏幕、点击鼠标、接接电话的印象,属于一件非常简单的“俏活儿”。

殊不知,调度员只要一到岗,大脑就会迅速切换至高度戒备状态,进而“自动生成”各种各样的应急计划和快速处置程序,大脑跟眼睛、双手合成一整套“处置系统”,再通过鼠标点击、调整和发布……这一套操作模式下来,往往只有十几秒钟。

调度员普遍在基层工作了好几年,“必须有3年以上的现场工作经验”是选拔调度员的一条铁律,这也是为什么调度员的平均年龄达到40岁。很多人在基层车站都已做到了站长、副站长的位置,但还是毅然来到“幕后”,当起了调度员。

他们仅仅是列车调度员中的普通代表。除了调度员,苏家屯站还有行车、机车、施工、货运、供电、车辆、统计、分析、特运等工种。他们分工协作、运筹帷幄,保证了各组列车的运行安全,保障着无数旅客对平安行程的期待。

从大雪飘扬的黑土大地,到风光旖旎的南国山河,铁路如条条巨龙,穿越千山万水,连接着天南海北。在这些巨龙之上,许多像段鹏、石成民这样尽职尽责的铁路调度员,做着安全的守护者、列车的引路人。  

苏家屯站编组场内集结待编的货物列车。    

分享到: